醫美安全與法規2/4:醫美風險大解析:感染、過敏預防方法
歡迎來到【醫美安全與法規】的第二章。在 [1/4 診所選擇篇],你學會了「避開」了 90% 的「硬體」陷阱(密醫、水貨)。
現在,我們要處理「軟體」的「醫美風險」。
療程中,最常見的「災難」有兩種:
1. 「感染」(Infection): 「外來」的細菌,跑進了「傷口」。
2. 「過敏」(Allergy): 「內在」的免疫系統,對「合法」的藥物「過度反應」。
這篇指南,就是要教你如何「預防」這兩大「可控」的風險。
風險一:「感染」— 99% 都是「人為」SOP 失誤
「醫美 感染」不是「運氣」,是「無菌觀念」的「徹底失敗」。
▸ 感染源 1:診所 (SOP失誤)
- 器械不潔: (最嚴重) 「共用針頭」、「共用探頭」,或「器械消毒」不全。
- 產品汙染: 使用「水貨」(運輸鏈不明,可能已汙染),或「分裝」針劑(在「非無菌」環境下操作)。
- 醫師手賤: (魔鬼細節) 醫師戴了「無菌手套」後,又去「摸了手機」、「喬了檯燈」、「撥了頭髮」… 然後又來摸你的「針」或「臉」。
▸ 感染源 2:你自己 (術後失誤)
(最常見!) 醫師明明做得很好,但你「回家」後「自己」搞砸了。
- 「手」: 你「忍不住」用「沒洗過」的手,去「摸」雷射的「結痂」或「注射」的「針孔」。
- 「水」: 用「自來水」或「舊毛巾」去「洗」你「飛梭」的「開放性傷口」。
- 「寵物」: 你「親」了你的貓/狗,然後「沒洗手」就去擦藥。
- 「化妝」: 「太早」上妝,用「髒」的粉撲「堵住」傷口。
風險二:「過敏」— 你的「體質」vs「藥物」
「醫美 過敏」和「感染」不同。它「不是」細菌入侵,是你的「免疫系統」對「合法」的「外來物」過度反應。
▸ 過敏源 1:敷的「麻藥膏」
(最常見!)
很多人打完雷射,臉「又紅又癢」好幾天,以為是「雷射」過敏。
真相: 90% 是對「敷」了 40 分鐘的「麻藥膏」或「保鮮膜」過敏。
▸ 過敏源 2:玻尿酸 / 填充物
極度罕見「玻尿酸」本身(HA)過敏,因為人體就有。
真正的過敏源:
1. 玻尿酸的「交聯劑 (BDDE)」。
2. 針劑內「預混」的「麻藥 (Lidocaine)」。
▸ 過敏源 3:術後「口服藥」
你可能對醫師開的「抗生素」或「止痛藥」過敏。
內行分辨:「感染」vs「過敏」
▸ 感染 (Infection): 「紅、腫、熱、痛」,且「越來越痛」。可能伴隨「化膿」。
▸ 過敏 (Allergy): 「癢」、「大面積泛紅」、「腫成豬頭」(血管性水腫)。
「醫美風險」預防SOP:你「必須」做的事
「安全」是「你」和「醫師」的「共同責任」。
1. 「術前」:誠實,是最好的保險
(預防過敏) 你「必須」在「諮詢」時,「主動、誠實」告知醫師:
- 「我對『特定藥物』(如阿斯匹靈) 過敏。」
- 「我對『麻藥』(Lidocaine) 過敏。」
- 「我有『蟹足腫』體質。」
- 「我正在服用『抗凝血劑』(會爆血) 或『A酸』(皮膚脆弱)。」
- 「我是『超級敏感肌』。」(醫師可能會幫你做「麻藥貼膚測試」)
2. 「術中」:當一個「清醒」的「監督者」
(預防感染) 這是 [1/4 診所篇] 的「複習」,但「至關重要」:
- 「盯著」護理師/醫師「在你面前」拆封「全新」的「針頭」和「原廠盒裝」。
- 「觀察」醫師是否有「確實」用「優碘/酒精棉片」「徹底消毒」你的「施打部位」。
3. 「術後」:黃金 7 天的「無菌」生活
(預防感染) 你「必須」把「傷口」當「傷口」照顧:
- (注射) 24 小時內,「不要」讓「生水」碰到「針孔」。
- (雷射) 結痂「脫落前」,用「生理食鹽水」清潔,並「塗抹」醫師開的「抗生素藥膏」。
- 「勤換」枕頭套,並「管好你的手」!
【編輯筆記:你的「醫師」,是「預防者」還是「推銷員」?】AI 會告訴你「風險」。但身為專業編輯,我要告訴你:「預防」90% 體現在「諮詢」那一刻。
「推銷員」醫師:
「你放心!這個『絕對』安全!『完全』沒副作用!我們今天有優惠…」
→ (請立刻逃跑)「專業」醫師:
「這個療程,『最常見』的風險是 A (瘀青),『罕見』但『嚴重』的風險是 B (感染)。為了『預防』B,我們『必須』…。你『回家後』『必須』…。」
總結:「醫美風險」不是「機率」,是「SOP」
「醫美風險」的「感染」與「過敏」,都不是「無法預測」的「天災」。
它們 99% 是「可以預防」的「人禍」。
「你」的「誠實告知」 + 「術後自律」
+
「醫師」的「誠實諮詢」 + 「無菌SOP」
=
「安全」的醫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