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2E 進階策略 1/4:如何評估一個 GameFi 專案?白皮書、團隊與代幣經濟學
想像一下 2015 年。您在 Kickstarter 平台上,看到一款獨立遊戲的募資影片。它的概念藝術美輪美奐,預告片激動人心。您被「情感」打動,掏出 50 美元「贊助」了這個夢想。五年後,您或許會收到一個 Steam 序號,或許什麼也沒發生。您的角色是「贊助者」,您的 50 美元是「捐款」。
這就是「舊世界」的遊戲投資:一個基於「情感」和「信任」的單向道。
然而,在 2021 年的 GameFi 狂潮中,您看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。您沒有看到「預告片」,而是看到一份 50 頁的「白皮書」。您不是在「贊助」,而是在「投資」——您購買了這款遊戲的「治理代幣」,期望在未來獲得「經濟回報」。您的角色,從「贊助者」變成了「玩家股東」。
這種轉變是革命性的,但也充滿了前所未有的風險。P2E 1.0 的崩盤證明了,用「情感」和「Hype」來評估一個「金融產品」,無異於賭博。本篇進階策略將是您的「避坑指南」,教您**如何評估一個 GameFi 專案**,並看懂決定生死的「三大支柱」:**白皮書**、**團隊**與**代幣經濟學**。
GameFi 專案的挑戰:為什麼「Kickstarter 募資」的舊模式難以衡量「經濟價值」?
GameFi 專案的核心是「Fi」(Finance),其次才是「Game」。如果您帶著「這遊戲看起來很酷」的舊思維入場,您就已經掉進了第一個陷阱。舊的評估模式,在 GameFi 的世界中是完全失靈的。
舊模式的悖論:「情感驅動」的贊助 vs. 「經濟驅動」的投資
Kickstarter 的募資,本質上是「情感驅動」的。您「相信」這個團隊的夢想,您「喜歡」這個遊戲的美術風格。您對其的回報預期是「精神上」的(獲得遊戲、T-Shirt 或在感謝名單上留名),而不是「經濟上」的。
GameFi 專案則 100% 是「經濟驅動」的。玩家(投資者)入場的「唯一」動機(在 P2E 1.0 時代)就是「Play-to-Earn」(邊玩邊賺)。您是在進行一項「投資」,期望獲得「真金白銀」的財務回報。用評估「藝術品」的眼光,去評估一個「金融產品」,是新手虧損的根源。
被忽視的價值:「不透明」的股權 vs. 「(過度)透明」的代幣
在舊世界,您無法「投資」一款特定的遊戲(例如《GTA 6》)。您只能購買其母公司(例如 Take-Two)的「股票」。這是一種「黑盒子」投資:您無法得知《GTA 6》的確切預算、營收和利潤。一切都是不透明的。
GameFi 專案,理論上是「極度透明」的——因為一切都發生在區塊鏈上。您可以公開查閱其「智能合約」、「代幣分配」和「錢包流向」。但這種「過度透明」,對新手來說反而成為了新的「高牆」。您面對的不再是「看不懂」,而是「看不完」。
GameFi 如何重寫規則:「白皮書」與「代幣經濟學」的角色
要穿越 Hype 的迷霧,您必須學會閱讀 GameFi 專案的「三大聖經」。它們是您在 Web 3.0 黑暗森林中唯一的「X 光眼鏡」,能幫您過濾掉 90% 的「Rug Pull」(捲款跑路)騙局。
新核心要素:白皮書 (Whitepaper) — 虛擬世界的「商業計劃書」
GameFi 的「白皮書」,不是「遊戲說明書」,它是這個數位國家的「憲法」與「商業計劃書」。一份合格的白皮書,必須清晰地回答以下問題:
- 核心玩法迴圈 (Core Gameplay Loop):** 這是遊戲的靈魂。**如果把「賺錢」(Earn) 拿掉,這遊戲還「好玩」(Fun) 嗎?** 它是《Axie》那樣的卡牌對戰,還是《Illuvium》那樣的 3A 開放世界?
- 區塊鏈的必要性 (Why Blockchain?):** 為什麼這款遊戲「必須」使用區塊鏈?如果唯一的理由是「為了 P2E」或「為了募資」,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危險信號。真正的理由應該是「為了實現玩家的真正所有權」(NFT) 或「為了去中心化治理」(DAO)。
- 技術棧 (Tech Stack):** 它建立在哪條公鏈上?是以太坊(高安全、高 Gas)、Solana(高速度、低 Gas),還是自建的側鏈(如 Axie 的 Ronin)?技術選擇是否符合其遊戲類型?
- 路線圖 (Roadmap):** 團隊的「承諾」。這份路線圖是「具體的」(例如:Q3 啟動 Alpha 測試),還是「模糊的」(例如:未來將登陸元宇宙)?
新核心要素:代幣經濟學 (Tokenomics) — 數位國家的「央行政策」
這是**評估一個 GameFi 專案「最重要」的部分,沒有之一。** 代幣經濟學,就是這個虛擬世界的「貨幣政策」,它決定了這個經濟體是走向「繁榮」,還是走向《Axie》SLP 那樣的「惡性通膨」。
您必須像「央行行長」一樣,審視以下幾點:
- 代幣分配 (Token Allocation):** 總供應量是多少?「團隊」和「早期投資者/VC」拿走了多少比例?如果他們拿走了超過 40%,這意味著「散戶」(玩家)將成為他們未來「砸盤」的燃料。
- 鎖倉與釋放 (Vesting Schedule):** 團隊和 VC 的代幣,是「立即」就能賣,還是會被「鎖倉」(Vesting) 2-4 年?如果鎖倉期很短(例如 6 個月),這意味著他們只想「撈一筆就走」。
- 代幣的「水龍頭」 (Faucet) vs. 「水槽」 (Sink):**
- 水龍頭 (Faucet):** 玩家「如何」賺取代幣?(例如:PVP 勝利、每日任務)。
- 水槽 (Sink):** 玩家「為何」需要「消耗」代幣?(例如:繁殖 NFT、修復裝備、升級、支付手續費)。
一個健康的經濟體,「水槽」的消耗量,必須能「動態平衡」水龍頭的產出量。 如果像 P2E 1.0 那樣,產出(SLP)無限,而消耗(繁殖)又依賴新玩家入場,那麼這個系統註定崩盤。
新核心要素:團隊 (The Team) — 「匿名」的風險與「Doxxed」的承諾
在 Web 2.0,您信任的是「暴雪」這個「品牌」。在 Web 3.0,品牌尚未建立,您必須信任「人」。
- 匿名 (Anonymous) 團隊:** 這是一個「致命」的危險信號。99% 的「Rug Pull」(捲款跑路)騙局,都來自「匿名團隊」。他們沒有任何「信譽」可以損失。
- 公開 (Doxxed) 團隊:** 團隊成員是否「公開」他們的真實身份?他們的 LinkedIn 履歷是否真實?他們是否擁有「真實的」遊戲開發經驗(例如曾在 3A 遊戲公司任職),還只是「幣圈」的行銷專家?
以《Illuvium》為例,其聯合創始人 Kieran Warwick 和 Aaron Warwick(Kain Warwick 的兄弟,Synthetix 創始人),其身份是 100% 公開透明的。他們將自己的「真實世界信譽」,與項目的成敗進行了「捆綁」。
超越「回本週期」:評估 GameFi 專案的 4 大新指標
P2E 1.0 的玩家,腦中只有一個問題:「幾天回本?」(How long to ROI?)。P2E 進階策略的第一課,就是「忘掉」這個問題。您需要一個更健康的「專案評估儀表盤」。
核心指標:社群的「品質」 vs. 「熱度」
您必須「潛入」他們的 Discord 和 Telegram。這個社群是在「討論」什麼?
如果 90% 的訊息都是:「Wen Token?」、「Wen Airdrop?」(什麼時候發幣/空投?)、「Wen Moon?」、「How to ROI?」。那麼,這是一個「投機者」社群,他們會在熊市中第一個拋棄這個項目。
一個健康的社群,應該是在討論:「這個職業的策略是什麼?」、「我發現了一個 Bug」、「我對遊戲傳說 (Lore) 有個新理論」。他們是「玩家」,不是「賭徒」。
核心指標:「真實收益」(Real Yield) vs. 「通膨收益」(Inflationary Yield)
您「賺」到的錢,是「真實」的嗎?
- 通膨收益:** P2E 1.0 的模式。您賺到的是「無限增發」的 SLP。您是在和「通膨」賽跑。
- 真實收益:** P2E 2.0(如 Illuvium)的模式。您(作為 ILV 質押者)賺到的是「平台收入的分紅」。這筆分紅,來自「真實的」遊戲經濟活動(例如玩家交易 NFT 的手續費)。這才是可持續的。
【儀表盤:GameFi 專案健康度評估儀表盤】
在您投入任何資金前,請使用這個儀表盤進行「體檢」:
| 評估維度 | 高風險 (Red Flag) 🚩 | 健康訊號 (Green Flag) ✅ |
|---|---|---|
| 團隊 (Team) | 匿名 (Anonymous)、無遊戲開發經驗 | 公開 (Doxxed)、有 3A 或成功獨立遊戲經驗 |
| 白皮書 (Whitepaper) | 90% 談 P2E、回本週期、Hype | 90% 談「遊戲性」(Fun)、核心迴圈、經濟平衡 |
| 代幣經濟學 (Tokenomics) | 功能幣 (如 SLP) 無限增發、消耗場景單一 | 強大的「消耗場景」(Sinks)、或「真實收益」分紅模型 (ILV) |
| 代幣分配 (Allocation) | 團隊/VC 持有 > 40%、無鎖倉或鎖倉期短 | 社群/DAO/財庫 持有大份額、長期(2-4年)鎖倉 |
| 社群 (Community) | 充斥著「Wen Token?」、「Wen Moon?」的投機者 | 充斥著「Gameplay」、「Strategy」、「Lore」的真實玩家 |
GameFi 評估的未來:一個關於「賭博」與「所有權」的選擇
我們的「P2E 進階策略」系列由此開始。P2E 1.0 的崩盤,不是 GameFi 的「終點」,而只是「第一階段」的結束。它淘汰了那些只會「炒作」的項目,留下了真正「建設」的項目。
在舊世界,您「贊助」一個夢想。在新世界,您「投資」一個經濟體。這種權力是革命性的,但它所要求的「責任」也是巨大的。
「白皮書」、「團隊」和「代幣經濟學」,是您在這個高風險世界中,保護自己免受 Hype 傷害的「唯一盾牌」。
您面臨的哲學選擇是:您是想繼續當一個「盲目」的賭徒,跟隨 KOL 的喊單,在 FOMO 的頂點衝入,並在 FUD 的谷底割肉?還是您願意成為一個「有紀律」的投資者,花時間「做你自己的研究」(DYOR),並只為那些您真正看懂其「內在價值」的數位國家,投下您神聖的一票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