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行銷特輯 3/4:虛擬 KOC 與品牌大使:Z 世代的新行銷密碼

品牌行銷特輯 3/4:虛擬 KOC 與品牌大使:Z 世代的新行銷密碼

品牌行銷特輯 3/4:虛擬 KOC 與品牌大使:Z 世代的新行銷密碼

想像一下 2018 年的「品牌代言」。您是一家國際運動品牌,斥資 5000 萬美元,簽下了一位頂級體育巨星作為全球代言人。您將他的巨幅海報掛滿全球。然而,一週後,這位巨星爆發了嚴重的個人私生活醜聞。您的品牌形象瞬間崩塌,公關團隊陷入 24 小時的「炎上」地獄,您被迫緊急撤換所有廣告並中止合約。

這就是「舊世界」的 KOC (Key Opinion Consumer) / KOL (Key Opinion Leader) 行銷:一個建立在「真人」魅力之上、但同時也必須承擔其「人性」所有不可控風險的「高風險賭注」。

然而,與此同時,高端時尚品牌 Prada 卻在和一位名叫「Lil Miquela」的「19 歲巴西裔美國模特」合作。Lil Miquela 在 Instagram 上擁有數百萬粉絲,她穿著 Prada 的最新款服飾登上了雜誌封面。但 Miquela 有一個秘密:她「不是」真人。她是由 3D 軟體 100% 創造出來的「虛擬人」。她永遠不會遲到、不會變老、也「永遠不會」爆發個人醜聞。

這就是「**虛擬 KOC**」的崛起。它不再是「AI」,它是由「品牌」或「藝術家」精心打造的「數位化身」,一個「**Z 世代的新行銷密碼**」。本篇特輯將深入解析,為什麼「可控」的虛擬人,正在成為品牌大使的「完美」新選項。

虛擬 KOC 的挑戰:為什麼「真人網紅」的風險難以衡量「品牌安全」?

品牌轉向「虛擬」大使,並非一時的噱頭。這是因為「真人網紅」的「舊模式」,其內在的「不可控性」,已經成為品牌在 Z 世代行銷中最大的「負債」。

舊模式的悖論:「人設」與「真人」的不可控衝突

品牌簽約的,是網紅精心打造的「人設」(Persona)——例如「愛家好男人」、「健身達人」、「知性女神」。但品牌「得到」的,卻是一個「完整」的、充滿「缺陷」和「不可預測性」的「真人」。

「人設」與「真人」之間,存在著「永遠無法消除」的衝突風險。您無法 24 小時監控您的代言人,您也無法阻止他在凌晨 3 點的 Twitter 上,發表一通充滿爭議的個人言論。

案例分析:真人 KOC 的「炎上」危機 (The “Brand Safety” Crisis)

真人 KOC 的「炎上」(網路公關危機)是「即時」且「毀滅性」的。當一個頂級流量明星被爆出「學歷造假」、「逃稅」或「私生活不檢點」時,與其綁定的「所有」品牌都會被「瞬間」拖下水。

在「舊世界」中,品牌是「被動」的受害者。公關團隊只能在危機「發生後」,才開始「止血」——緊急切割、道歉、下架物料。這場賭局的風險,100% 由品牌方承擔。這就是「品牌安全」(Brand Safety) 的最大噩夢。

被忽視的價值:「單一人格」的物理局限

真人 KOC 還有一個「物理」的天花板。一個「真人」主播:

  • 他/她需要「睡覺」,無法 24/7 與粉絲互動。
  • 他/她「只有一個」,無法「同時」出席紐約、倫敦和東京的「三場」品牌活動。
  • 他/她「會變老」,其形象和粉絲群體會隨著時間而改變。

這些「物理限制」,使得真人 KOC 的「IP 價值」難以被「規模化」複製。

虛擬 KOC 如何重寫規則:「可控性」與「數據化」的角色

「虛擬 KOC」的誕生,就是為了從根本上「移除」所有「人」的不可控性。它將「品牌大使」從一個「高風險」的「合作夥伴」,變為一個「100% 可控」的「品牌資產」。

新核心要素:「永不塌房」的 24/7 品牌大使

這是虛擬 KOC 對品牌「最大」的吸引力。一個由 3D 軟體和 AI 腳本打造的「虛擬人」,是一個「完美」的員工:

  • 100% 品牌安全 (Brand Safe):** 虛擬人「沒有」私生活。它永遠不會爆發醜聞、不會發表不當言論。它的「每一句話」、「每一個」動作,都 100% 在品牌的「掌控」之中。
  • 24/7 全天候工作:** 虛擬人「不需要」睡覺。品牌可以利用 AI 驅動的聊天機器人,讓這位大使 7×24 小時,在全球所有時區,與粉絲「即時」互動。
  • 永恆的形象 (Timeless):** 虛擬人「不會」變老、不會生病、也不會要求「漲價」。品牌可以「永久」地持有和使用這個「數位 IP 資產」。

新核心要素:從「個人魅力」到「數據驅動」的粉絲畫像

真人 KOC 的成功,依賴於「玄學」——即「個人魅力」。而虛擬 KOC 的成功,則可以依賴「科學」——即「即時數據」。

品牌可以「即時」分析 Z 世代粉絲對虛擬 KOC「每一套」造型、「每一句」台詞的「互動數據」(按讚、留言、分享)。

案例分析:Lil Miquela — 數據驅動的「虛擬敘事」
Lil Miquela 的營運團隊 (Brud),不僅僅是發布「漂亮」的照片。他們為 Miquela「編寫」了一整套「虛擬敘事」——例如她與「另一個」虛擬人 Blawko 的「戀情」、她對自己「虛擬身份」的「迷茫」、甚至她被「駭客攻擊」的戲劇性情節。

這些「故事」,都是基於「數據分析」,目的是為了「最大化」粉絲的「情感投入」和「參與感」。她與 Prada 和 Calvin Klein 的合作,是將「虛擬」與「現實」的界線模糊化,創造了無盡的話題性。

輔助要素:VTuber —「皮」與「魂」的完美結合

如果說 Lil Miquela 是 100% 由「數據」和「腳本」驅動的「AI 型」KOC,那麼「VTuber」則提供了「第二條」路:**虛擬的「皮」(Avatar) + 真人的「魂」(中之人)**。

品牌(例如肯德基、百事可樂)正在打造「自己的」VTuber 品牌大使。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,它「兼得」了兩者的好處:

  1. 品牌的「安全」:** 品牌 100% 擁有這個「動漫化身 IP」,形象可控。
  2. 真人的「靈魂」:** 品牌聘請一位「中之人」(直播主),用「真人」的「即興反應」、「幽默感」和「情感」,來與 Z 世代的粉絲建立「真實」的連結。

超越「粉絲數」:衡量「虛擬 KOC」影響力的 4 個新指標

既然「真人魅力」不再是唯一標準,我們該如何衡量「虛擬 KOC」的「真實」影響力?您需要一個「數位資產」的新儀表盤。

核心指標:資產的可塑性 (Asset Plasticity / Scalability)

這取代了「個人行程」。一個真人 KOC 一次只能在一個地方。而一個「虛擬 KOC」的 3D 模型,是一個「數位資產」。它可以「同時」:

  • 出現在紐約的「實體」AR 廣告看板上。
  • 出現在《Fortnite》的「遊戲」中。
  • 出現在《VRChat》的「虛擬演唱會」上。
  • 出現在 AI 驅動的「客服」機器人中。

其「可塑性」和「規模化」的能力,是真人無法比擬的。

核心指標:社群的「共創」參與度 (Co-creation Engagement)

這取代了「按讚數」。衡量一個虛擬 KOC 是否「活著」,關鍵看「社群」是否在「幫它活著」。有多少粉絲在為它創作「同人二創」(Fan Art)?有多少粉絲在「討論」它的「背景故事」(Lore)?有多少粉絲在「COSPLAY」它的虛擬形象?

【儀表盤:真人 KOC vs. 虛擬 KOC 品牌大使對比】

這張儀表盤總結了兩種大使模式的根本差異:

評估維度 真人 KOC / KOL (舊世界) 虛擬 KOC / V-Idol (新世界)
品牌安全 (Risk) 極低 (不可控) (個人醜聞、炎上) 極高 (100% 可控) (永不塌房)
形象 (Image) 會變老、會疲倦、形象固定 永恆不變、可塑性極高 (可隨意更換造型)
規模化 (Scalability) 低 (物理限制,一次一地) 無限 (數位資產,可 24/7 全球部署)
數據驅動 (Data) 滯後、基於「猜測」 即時、可 A/B 測試、可優化
真實性 (Authenticity) 高 (真人、有缺陷、有同理心) 低 (「假」的、由腳本驅動) (VTuber 模式試圖彌補)
資產歸屬 品牌「租用」KOC 的「影響力」 品牌「擁有」KOC 這個「數位 IP 資產」

虛擬 KOC 的未來:一個關於「真實」與「完美」的選擇

我們的「品牌行銷特輯」,從「虛擬商店」走向了「虛擬代言人」。虛擬 KOC 的崛起,是品牌在「Z 世代」和「政治正確」的雙重壓力下,尋求「品牌安全」和「規模化」的「必然」結果。

但這也帶來了一個「終極」的行銷拷問:「真實性」(Authenticity) 是否依然重要?

Z 世代的消費者,是極度「聰明」且「反感虛假」的一代。他們是會愛上一個「完美」但「由數據驅動」的「虛假偶像」(如 Lil Miquela),還是更渴望一個「安全」的「皮」(VTuber 化身)之下,那個「真實」的、會犯錯、但「有靈魂」的「中之人」?

您面臨的哲學選擇是:在元宇宙時代,品牌行銷的「密碼」,究竟是「100% 可控的完美」,還是「隔著一層皮的真實」?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滚动至顶部